■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
从去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三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破题?如何挖掘?如何发力?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也是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三亚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在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自贸港科创高地中,三亚对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作答:借助“三度一色”、自贸港政策等优势,推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打造海南自贸港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迈向未来,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迁,对自贸港科创高地建设意义深远,三亚正铆足劲头奋力前行。
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支撑
继202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种业合同研发外包服务模式(CRO)探索与产业培育工作,崖州湾科技城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种业科研需求和服务供给,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服务为一体,集聚各类种业服务主体50余家。
种业CRO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三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下的扎实基础。
以南繁种业为例,目前,三亚正推动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加快国家南繁硅谷建设。
由陆向海。“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蓝从崖州湾畔启航,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深海科技城在崖州湾畔拔地而起,聚集千余家高技术企业,重点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深海养殖等产业。这里已是海南深海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
由海向空。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以“边策划、边招商、边建设、边出效益”的模式,引进和孵化超300家空天信息领域和其他科技类型的企业,结出“海南一号”4颗光学卫星等成果,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圈雏形初现。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海南‘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三亚均有高水平的分布,是海南少有的集中了三大产业优势和基础的城市。”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说。
放眼三亚全域,不只“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也在不断培育壮大,具有三亚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初显——
三亚将原互联网信息园和中电信息港整合为三亚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已超1500家;三亚紫金黄金精炼项目顺利投产,海南首家“区块链”金店在三亚开业,打通了海南自贸港黄金全产业链……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市委将今年确定为工作落实年并提出了“九大行动”,其中一项行动就是产业集群壮大。三亚将持续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和“陆海空”三大未来产业,打好产业补链强链攻坚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向科技创新要动能
从0到1的突破,再从1到N的创新,三亚逐渐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热土。
有何印证?先看两个场景: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一楼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各类设备满负荷运转,来自多所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比对;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波导模拟水池顺利通过技术验收,这一大型科研装置可模拟实际海洋环境,为崖州湾科技城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单位提供先进可靠的实验条件。
再看几组数据: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9%,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件,较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10家……
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动实践表明,三亚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三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崖州湾科技城汇聚了32家科研机构、4家国家级科研平台、25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陈锐认为,崖州湾科技城的崛起,也是海南科教力量发展的一大亮点。围绕南繁、深海科技产业发展目标,崖州湾科技城引入国内14所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专业设置涵盖工学、农学、理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7大门类,拥有一级学科40余个,ESI排名前1%和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占比90%以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知识、投身科研。
随着城市创新能级跃升,三亚也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3年前,46岁的退役军人李树生把目光投向三亚,成立了海南航拓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年间,企业在深海关键小件定制领域小有名气,哈电集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等十余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与其开展合作。
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资源聚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翼”。直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亟须赋予生产力更多的人才支撑、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方能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与持久动力。
向绿色低碳要潜力
烈日当空,走进崖州区南滨居大唐三亚红星光伏发电站,一排排光伏电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37万吨……该发电站是第一个国家级热带光伏实证试验基地,也是三亚最大的集中式农光互补项目,彰显了绿色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三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寻找最优解。
制冷如何更加高效、环保?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B能源站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海棠湾的高星酒店和综合商业体送去清凉。这种区域集中供冷的方式,降成本、更环保,受到用户欢迎。三亚海棠湾开维费尔蒙酒店于2022年全面使用集中供冷。该酒店工作人员倪伟表示,前期酒店只在部分楼栋集中供冷,试用后发现其具有能量输送稳定、噪音小、总体费用较为节约等特点,入住酒店客人反馈体验感也很好。
日均千吨以上的垃圾如何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三亚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为餐厨垃圾、医疗废弃物、渗滤液处理以及布草洗涤等项目提供绿色电能和高品质蒸汽,最终实现生活垃圾、餐厨、医废、渗滤液等各类废弃物减量化。“我们厂总处理规模为2850吨/日,年发电量约为4.85亿千瓦时,平均下来1吨垃圾可以发电520千瓦时。”光大环保能源(三亚)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经理王少清说。
近年来,三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例,三亚连续5年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有率19.1%,居全省前列;高质量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建成换电站25座,推广换电版车辆超2800辆。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不仅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而且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循新出发,向质而行。三亚这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正在新质生产力的牵引和支撑下,奔赴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