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海南省进入了一年中农事最忙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育种家和科研人员带着他们最珍贵的育种材料陆续飞抵三亚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和陵水黎族自治县3个南繁市县,只为培育那一粒心中的“最优解”。
从撂荒地变成丰收田,从土渠土沟到水泥渠网,从坑洼不平、碎石遍地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从泥泞小路到硬化道路,从“看老天爷的脸色”到旱能灌涝能排,从大水大肥、化学防治到秸秆还田、绿色防控,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近年来,海南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管护覆盖率年均增长10%以上。目前,全省已形成以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为核心、水稻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东西南北中区域协调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格局,项目区道路通达率100%,灌溉保证率90%以上,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海南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
“过去10年,海南已经基本完成了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南繁基地田间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核心区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介绍,“同时,为服务保障南繁科研育种需要,我们以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为重点,建设农田气象和土壤墒情站、农业四情监测站、安全监管电子围栏、智能灌溉系统和作物表型观测设施等育种信息化装备设施。未来,我们还将打造一批统一高标准智慧化种子试验田,不断提高南繁科研育种效率。”
来到位于陵水的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一块刻着“上海南繁基地”的巨石赫然立在大院中央的花坛内。“这块石头重达38吨,是在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清理出来的。”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工作小组副组长田守波谈起基地中大大小小的石头感慨良多。
2017年10月,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按照“统一拿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和“设施一流、功能齐备、国内领先、高效运行”建设要求,开始在光坡镇规划建设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占地面积1030亩,累计投入1.10亿元。
“除了改造原有的189亩试验田外,还新增流转了841亩。工作小组用了近4年时间,走访了光坡、椰林两个乡镇的米埇、桃万、文官三个村,涉及398户村民,一户一户沟通,一块地一块地测绘、建档、签订流转合同,流转了1200多个地块,才最终形成如今的1030亩基地。”田守波告诉记者。
在克服暴雨、台风等不利因素的同时,还要清除大量巨石,处理山体冒水,一步步将山坡地、沼泽地、撂荒地,改造成197个地块的高标准良田。“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清理淤泥和大大小小的石块,再将土地平整。基地东西两侧距离虽然不远,但高低落差却有七八米。”田守波指着基地的地图说,“在清理掉大部分石头后,有些造型比较独特的石块就被留在了基地内,作为景观石,也算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一种纪念吧。”目前,已有22家来自上海的南繁单位入驻基地,38个课题组在基地开展南繁科研工作,每年高峰时期有100多名科研人员开展南繁选育种工作,年承担10多万份种子、种苗等选育及科研任务。
“以前南繁用地很分散且不固定,水渠也不通畅,排涝和灌水都是问题,而且还要防止牲畜偷吃材料,麻烦得很!”在距离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仅有10公里路程的湖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园内,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水稻育种部副经理孙振彪头戴斗笠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硬化田间路上,进行着巡田工作,他告诉记者:“园区于2020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投入使用,这些问题也全都解决了。土地长期流转后,地块都固定下来,田间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非常完善,每个地块都加装了围栏和摄像头,育种材料的安全越来越有保障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子和耕地是两个要害。
2023年开始,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并实施了南繁核心区基地安全监管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建设了南繁基地安全监管平台,并在抱孔洋配套服务区、安马洋配套服务区、崖州湾科技城周边省级基地的各个重点地块安装人脸识别设备等,建立电子围栏,实现南繁基地全景一张图管理,有效加强了南繁基地监管效率与安防水平,提高了育种材料的安全性。
如今,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在海南倾注大量资金和资源,建立育种繁种基地,智能灌溉设施、病虫害监测设备、水泥浇筑的渠道和坚固的护栏一应俱全,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南繁大大小小试验田和制种田的标配。
“这块是中国科学院的地,这块是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的地,那边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地……”在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坡田洋的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内,三亚崖州湾创新发展公司基地服务部负责人孙吉先指着智能大屏上的地块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除了可以为各个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科研用地租赁服务外,还搭建了种业CRO服务模式平台,以此来提供各种田间育制种服务,例如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作业服务、技术劳务服务、种子加工与物流服务、农业大数据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等,这些服务都是基于目前坡田洋建成的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和配套田间综合服务设施。”
育种家要面向市场需求选育品种,而南繁基地则要面向南繁工作的需求来提供服务。在坡田洋已经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刚刚插下的秧苗在夕阳的余晖下一片欣欣向荣。“地里这些都是在做试验的水稻材料,因为需要记编号,所以都是人工插秧,也没有大田生产那么密。”孙吉先指着距离服务站最近的一块试验田介绍,“我们正在打造南繁服务体系,1个崖州区南繁服务中心,1个智慧南繁CRO综合服务平台,有坡田洋服务站、坝头小院服务站、南滨金鸡服务站、三公里服务站和科技城CRO服务站5个,以及若干个南繁服务点。”
一直专注于西甜瓜育种多年的田守波,才刚刚到上海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上任不久。“我现在一边开展南繁服务,一边继续西甜瓜育种。”田守波谈及转变感触颇深,“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协同创新;以前是季节性研究,现在是全年不间断;以前是碎片化的科研服务,现在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科研服务;以前是后勤保障不完善,现在是保障服务一体化。这些变化都是从一块块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的。”
10月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了2023年度主要粮油和特色作物前十大品种,其中杂交水稻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湖南培育的品种独占7位:“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隆两优534”“隆两优8612”“玮两优8612”“隆两优华占”“晶两优8612”。“这些品种都是从海南南繁基地选育出来的!”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主任刘畅自豪地告诉记者,湖南省现有南繁科研育种面积3355亩,其中陵水县2005亩,三亚市、乐东县1350亩,全部在国家南繁规划核心育种区内。“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园区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育种效率和成果转化应用跑出‘加速度’,各类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品种都有了突破。”
除了持续不断输出优良品种,海南还承担着我国重要的种子繁育工作,目前海南的水稻制种面积约22万亩,每年向岛外调运水稻、玉米、蔬菜等种子总量约5万吨,这些种子就是丰收的底色。
除了南繁三市县的持续发力,位于海南岛最西端的东方市在近几年也异军突起。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公布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东方市赫然在列。2023年,东方市水稻制种面积达到9万亩,位居全国第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家知名种业企业纷纷来此落实水稻种子生产订单,70多家代制商在东方市建立长期稳定制种基地。
海南最大的南繁制种生产服务企业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东方市通过“公司+基地+大户”的模式发展水稻制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600万至800万斤。“最初我们也在三亚制种,但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南繁,各方投入越来越大,地价越往南越贵,农资、人工等各项制种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逐步向北扩展基地。”继承父辈南繁事业的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谈及制种用地时感慨良多,“刚到东方制种时,很多都是撂荒地,没法直接用来制种。我们从农民手里租过来,要先平整土地、修建水渠和道路,改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才能开始制种。”2011年至今,公司自筹资金改造了上万亩农田,随着东方市制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越来越重视,2019年以“先建后补”的形式继续支持公司参股的合作社建设4000亩制种高标准农田,目前东方市的10万亩制种基地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东方市感城镇宝东村的东方南繁水稻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翻耕完毕的水稻制种田平整肥沃,被宽阔的田间硬化道路划分成一个个方块,这一季的制种工作准备就绪,下一年的丰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