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三亚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水产养殖应对台风灾害应急技术指南
台风和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造成水产养殖环境突变,使得养殖水生生物的免疫力明显下降,水产养殖管理及病害预防工作也将面临考验。为做好水产养殖生产相关防范应对工作,特制定此技术指南。
一、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人员撤离。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及时做好养殖平台人员、养殖机动渔船人员撤离上岸避风,陆上养殖场所人员不得在泄洪区、低洼易积水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域及简易临时建筑等场所防风避雨,应及时转移至安全场所。
(二)检查基础设施。养殖业主需提前加固堤坝、仓库、管理房等基础设施;检修设备,确保增氧机、电力线路、水泵、发电机组等正常使用;海水网箱、围栏养殖需对网箱框架、锚泊系统及网衣系统进行检查、加固;提前储备各类渔业物资,以备急需。
(三)降低养殖水位,回港避风。池塘要适当降低养殖水位,捞除水面杂物,疏通排水系统,防止水位上升导致养殖动物逃逸。网箱养殖适当疏密度,桁架类网箱调低上浮高度,抗风能力较差网箱要及时拖回避风港固锚,养殖机动渔船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回港避风。
二、台风影响期间的防范措施
(一)禁止出海作业。在台风期间严禁人员与作业船只出海,养殖业主作业时注意人身安全,做好自身防范,避免造成人身与财产的损失。
(二)巡查管理。台风带来的恶劣天气会影响鱼类摄食,应减少或停止饲料投喂;保持溶氧充足,必要时补充增氧剂,防止缺氧现象发生。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池塘的巡查,及时排水,防止溃堤事故的发生。
三、台风后恢复生产措施
(一)检查受损设施。检查养殖区域所有设施的安全状况,及时修整损坏的部分,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二)清塘消毒。及时打捞死亡养殖动物,迅速做好无害化处理;对受污染的池塘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三)预防疾病爆发。台风过后要注意防治疾病传染,及时分塘处置,加强病害监测。
(四)科学投喂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量,保证养殖动物健康成长;增加养殖动物营养,适当添加多维等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三亚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水产养殖应对强降雨天气灾害
应急技术指南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及区域性强降雨天气极易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损失和持续性影响,为做好相关防范应对工作,保障水产养殖生产防灾减损和复产工作,特制定此技术指南。
一、应对强降雨措施
(一)确保人身安全。灾害发生后,必须优先确保人身安全,高度防范雷击、电线落水漏电、高空坠物等次生灾害,切实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二)抢修基础设施。灾害发生后,及时抢修损毁的池埂、拦鱼网、进排水设施、养殖机械等。修复房屋、电力、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供电和车辆通行。及时封堵和加固被冲毁的池埂、堤坝、进排水口等设施,防止再次溃口或者被冲毁,造成进一步损失。
(三)死鱼无害化处理。灾后养殖水域常出现大量死鱼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打捞上岸,分类处理。对于打捞的死鱼尽快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焚毁、掩埋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同时注意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爆发。
(四)补充水产苗种。水退后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投喂饲料等方式,对养殖区域存塘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养殖计划,及时补放鱼种。如要实现当年上市,应遵循“稀养速成”原则,重新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效益好的品种进行养殖。对存塘鱼少的池塘,可进行清理后,选择当年生长快、见效快的品种;对存塘鱼较多的池塘,适当补放规格较大的鱼种,以增加放养密度;对池埂全部溃决的池塘则应排干水,经消毒剂彻底消毒后,再重新投苗养殖。补充苗种、转塘、并塘时,要严格按照苗种转运操作规程进行,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尽量减少鱼体损伤。
(五)抓好养殖管理。短时间内强降雨时要少量投喂或者不投喂。暴雨后,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光合作用降低,水体浑浊,水质变瘦,水产品受到较强的应激反应,要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乳酸菌、多维、免疫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加强巡塘和水质监测等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防范强降雨措施
(一)加固设施设备。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强降雨应急预案。加固养殖大棚、生产用房,检修增氧机、水泵、发电机等生产设备。备好池塘养殖应急型化学增氧剂、防涝拦鱼网片、钢绳、竹竿、救生衣、手电筒等应急物资。池塘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疏浚池塘进排水口、周边渠首及渠道,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
(二)严防缺氧泛塘。暴雨前气压低,水中缺氧,容易引发泛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暴雨来临前,可在塘基四周泼洒生石灰,调节雨水进入池塘后的pH值,并杀灭由雨水径流带入池塘的病菌。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仔细观察水质变化及水产品活动情况,特别是天气由晴转雨时要加强巡塘,发现缺氧立即用增氧机、增氧剂紧急增氧。
(三)科学投喂。根据天气、池塘水质、水产品体重体质等情况确定每日的饲料投喂量,杜绝过量投喂造成水产品消化不良和免疫下降。在投喂之前,要认真检查,避免投喂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拌入乳酸菌、多维、免疫多糖等,提高水产品抗应激和免疫能力。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
(四)做好疫病防控。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养殖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对突发疫情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
(五)做好亲本保护。水产原良种场、繁育场要做好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预设亲鱼备灾场所,备好运送转移设备,在险情发生前及时转移亲鱼。密切关注天气情况,科学调整水产繁育和苗种培育进度。
三亚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台风灾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指南
一、台风灾后易发水生动物病害
一是养殖环境破坏:台风导致养殖设施设备受损,养殖水体水pH、盐度及水温急剧变化,溶氧量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
二是病原微生物扩散:雨水带入大量陆地病原菌,同时死亡的水生动物成为病原菌的温床,为病原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造成水生动物易发细菌感染病。
三是水生动物免疫力下降:大风、暴雨引起水生动物应激反应,免疫力降低,易受病原体侵袭。
二、可能出现的主要病害
(一)寄生虫病:包括水蛭、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虾肝肠胞虫、刺激性隐核虫等,需根据具体养殖种类进行针对性防治。
(二)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症、桃拉病毒综合症、感染性肌肉坏死症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
(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溃疡、烂鳃病、赤皮病等,多由弧菌,气单胞菌等造成。
三、灾后管理与病害防治措施
(一)修复受损设施设备。抓紧修复被台风洪水冲毁的池塘和各种设施,重筑修补加固堤坝,尽快清除池塘里的淤泥,迅速恢复养殖能力。对受损的养鱼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恢复生产。
(二)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爆发。灾后养殖水域常出现大量死鱼及其他杂物,及时打捞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毁、掩埋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015)。同时注意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爆发。
(三)消毒养殖水体,杀灭病原菌。为防止灾后病害爆发与传播,应对养殖水体进行及时处理。对深水网箱及时吊挂和泼洒碘、氯等消毒剂,减少继发感染,必要时根据养殖鱼类感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对有水生动物的池塘可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溴制剂、碘制剂全池泼洒消毒;对无鱼池塘,将水尽快抽干,曝晒、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对池塘和周边进行消毒。为防止灾后病害爆发与传播,应对养殖水体进行及时处理。但如果水生动物应激反应严重,应首先以消除应激反应为主,等消除了对虾应激反应后再消毒池水。
(四)及时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有条件的可将浑水及时抽出,换注新水;不能及时换水的池塘,可用净水剂(聚合氯化铝)7-8千克/亩或池底净、沸石粉(25~50千克/亩)、生石灰(8~15千克/亩)全池均匀泼洒,集约化养殖池应补充有益微生物制剂。
(五)科学投喂,提高鱼体免疫力。因暴雨后的养殖环境突变,容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抗病能力降低。投喂l~3天药物饲料(添加溃疡平、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防止因擦伤引起的细菌性感染,如果已经发生细菌性病害,则还需另外添加抗菌药物和水体消毒。同时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进行投喂,提高鱼、虾、蟹抗应激能力。
(六)防止缺氧。台风、暴雨后,由于池底泛起,藻类死亡,遇到闷热天、尤其是早晨,易引起缺氧,应做好预防工作,可配备一些增氧剂、底改等。
(七)加强疫病测报,监测渔业生产。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养殖鱼类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要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对突发疫情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若发现疫情,应通过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亚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关于台风灾后水产养殖复产技术指南
一、抢修养殖基础设施
(一)池塘设施。①检查场区电路、供电设施,杜绝安全隐患;检修渔业机械设备,加紧维修受损的增氧机、投饵机等养殖设备。②检修进、排水渠,发生内涝的池塘及时排涝降低水位,有条件的适当换水。③排除池塘安全状况,特别是池塘堤坝受损情况,进排水口是否受到影响,如有问题尽快抢修和加固,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堤坝损毁严重无法及时修复的,应及时捕捞出售,减少损失。
(二)工厂化养殖。①检查场区电路、供电设施,杜绝安全隐患;检修渔业机械设备,加紧维修受损的增氧机、取排水设备等。②排查生产用房、取水(砂滤)井、进水管道和过滤系统等,抓紧维修恢复,确保循环水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③检查车间顶篷等生产设施,及时清除积水,修补被损坏的覆网覆膜等,保障正常生产。
(三)海上设施。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①及时出海检查养殖筏架、网箱、平台、锚桩等设施。②检查网箱、网衣受损情况,及时除去网衣上的附着物,保持网箱水体流畅。③整理并加固相对完好的网箱及其附属设施,对于受损严重的海上设施,及时补足或修复,确保养殖生产的有序进行,视情况抢收养殖生物。
二、抓好疫病防控
(一)防止水体污染。①清除池塘内漂浮杂物、死亡养殖动物尸体等,并及时对池塘等养殖水体进行清理、消毒,可适当采用生石灰(8~15kg/亩)泼洒、漂白粉、碘制剂等消毒水体,杀灭随雨水、洪水带入的病菌。②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换水和开启增氧机,有效抑制养殖动物发生细菌性、病毒性疾病。③天气晴朗后,施用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同时,要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④生产工具消毒,涉及打捞、运输等工具、器皿用500mg/L漂白粉(含有效氯25%)溶液喷洒或浸泡消毒杀菌,防止病原滋生和传播。
(二)对死亡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死亡养殖水生动物,并做好无害化处理,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地的区域进行掩埋。掩埋时先在坑底铺垫2厘米厚生石灰,之后将死亡水生动物尸体置于坑中,然后撒一层生石灰,最后用土覆盖,与周围持平,覆盖土层厚度应不少于0.5米。掩埋后应设清楚标识。
三、做好存量调查,及时补充
①采用取样调查、投饲推算等方式科学评估水体中养殖生物现存量,对养殖生物的逃逸、死亡情况进行估算,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相应调整养殖密度,确定补放品种及放养量,补放苗种要严格把握质量。②受毀严重的苗种繁育场要把保存亲本作为恢复生产的重要工作,做好消毒免疫转塘,并加强饲养管理。
四、强化科学管理
(一)加强科学投饲与管理。台风过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养殖生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而且水产动物受到强应激影响,应及时加强营养,投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Vc、多维(300-500mg/kg)、免疫多糖等,增强水产动物体质,提高抗病力,迅速恢复生长。同时要注意连续降雨和洪灾后饲料易发生潮解和霉变,投喂前应当检查质量,已变质的饲料不得投喂;并加强巡查等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养殖记录。
(二)加强疫病监控。台风暴雨过后应加强水质相关理化指标的监测,防止因水质恶变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提高灾后疫病防控意识,对重点灾区重点区域突发性、暴发性疫病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处置突发水生动物疫情,按要求逐级上报,做到早准备、早发现、早防控、早处理。加强对灾后疫病防控的培训和指导,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三)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及时协调落实渔用饲料、水质改良调控、消毒和治疗等水产动保产品储备工作。
(四)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特别是降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